故事:成为网络小说家,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
发布日期:2022-08-25 00:40
“- 职 业 故 事 -苓文也曾思考过:网络作家是不是可以从事一生的职业?“我原来以为它只能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事情,因为很少有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受接待。但我现在看到,还是有人可以做到。既然有人可以做到,我也想试试。
””她穿一袭淡粉色长裙,皮肤雪白,站在栏杆边眺望灯火闪烁的避风港,离人群很远。望见我后,她拘谨地笑了笑。她很少泛起在社交场所,因为“难约”——她惯于在深夜事情,昼夜颠倒的作息,让她成为社交聚会中经常缺席的一个。
“我该戒酒了。”她最先提起最近的身体疗养——恒久不纪律的作息、精神压力,消耗了她的康健额度。
“我也怕猝死。”她直言不讳。
纵然在南方长大,东北女孩的性格仍烙印在她的身上。攀谈不外几分钟,热情坦率的一面很快在她身上显现。
但在日常生活中,她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平静的:独自面临电脑、敲击键盘,手边屯几包薯片,如此连续十几个小时,不踏出房门一步。她是众多网络小说签约作家中的一员。在15平米的出租屋里,灵感通常在深夜造访。
夜深人静时,她沉醉到自己缔造的世界之中:主人公从现代穿越到清代,身份是不受皇室家族痛爱的庶出,通过不停奋斗,最终获得权力和职位。这是网络小说常见的母题之一,释放着许多青年的心底焦虑——不受支持,孤苦奋斗,未来遥远。某种水平上,她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。【修补匠】修补匠——这是苓文眼中网络小说作者的角色功效:修补读者、修补自己。
在她看来,网络文学盛行的主要原因,正是由于它一直在修补读者的精神世界:要么满足理想,通过写作代入,让人体验另一类人生的快感;要么补足遗憾,抚平现实带来的精神伤痕,让人对疏弃的时光实现精神上的重塑。许多个夜晚,她都在笃志写作中感受到这种“修补”的气力。一些经心摆设的转折、逆袭像是一剂吗啡,让人心生快意,短暂忘掉现实烦恼。她是故事的掌灯人,读者将循着她的程序,在阅读中感受她所摆设的一系列情绪起伏,履历与她写作时相似的爽感。
“说白了,网络小说的套路其实大同小异:主角会遇到跟读者日常生活相似的郁闷、平庸、无聊或无法摆平的事情,但主角可以取代读者完成逆袭。” 但同时,读者也牵制着她的行走偏向——订阅、打赏、弃文、投诉,网络文学机制把话语权交给了读者。
苓文清晰地认识到,网络文学是一个附属于读者的世界:“基本上你要以讨好读者为己任。读者可以把最后一章投(诉)掉,让你重写。
”在早期作品中,她曾写过曲折虐心的情节,效果因遭到太多读者举报,不得不改变故事走向。刚刚公布的章节就这样被抹去,换上一个令更多读者满足的生长。
这种关系是微妙的,或许可称之为相互依存:读者在为故事套上枷锁的同时,也在给予她气力。在苓文正式驻站写作的2013年,移动阅读正处于发作期,不少读者通过手机在她作品下留言,常有些“走心留言”,表现受她的文章鼓舞,更敢于和别人交流、更愿意努力生活;另有读者对她故事中的人物、心理和场景展开形貌,放在评论中和她切磋互动。
现在,随着阅读时间的碎片化,长段留言险些消失——除了敦促更新外,甚至有读者在她写的古代打戏下留言:为什么不用枪?虽然当下的网络文学界拥有更多的读者、更多的分发平台、更成熟的付费阅读机制和版权IP开发,但苓文纪念已往的读者——已往娱乐方式不够多、人的注意力没那么疏散,屏幕一端的读者让她感受到更多的耐心和真诚。来自读者的共识、认同,以及不时泛起的长段留言给了她莫大鼓舞,也修补着她的小我私家世界。现在,她的文章时不时被推上网站榜单前列,拥有数个自己的粉丝群,谋划着自己的作者微博,保持一周五天、天天十余个小时的写作。
这股持之以恒的热情,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——9岁时,她随家人从吉林举家迁居福建厦门。天天中午,她大多在小学四周的书城里渡过,泛读古典名著、近现代小说、推理小说。回到学校,她找来一本32开条记本,为其时热播的武侠动画《虹猫蓝兔七侠传》写同人连载,联合了班级的奇闻轶事。
没想到,这手写故事本借着人手传阅,成了一本小规模热读的“故事连载集”和“班级见闻录”。连续写作的激动,“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。”【不循分与抗争】苓文仍会时不时想起小时候在吉林的生活履历:北方的隔寒窗有两层,为了救一只掉在两层窗户之间的螳螂,她爬上窗,效果一脚踩空,下巴重重磕在窗台上,“磕得下巴飙血”。
另一次,仍是爸妈不在,她在家里一番探索之后,攀上窗户的防盗网,不慎卡在防盗网上,哭得凄厉,最后是邻人架上梯子救了她。“小时候就是特不循分。”在三四岁的年龄,她对周遭世界展现出无尽好奇,并斗胆探索。为了制止泛起危险,怙恃决议在出门时把她关在阳台——阳台是全关闭式,光线富足,摆有书柜,大部门是母亲的书,另有些儿童读本。
眼下没地方去了,从字典、四台甫著到十万个为什么,她将书一本一当地抽出来搭积木,搭得累了,就随手翻一本看。这是她与文学最初的结缘。在阳台搭积木的日子,潜移默化帮她养成了阅读习惯。
到小学四年级迁居厦门前,她读完了四台甫著、中国近现代小说,在天天的校车上,与隔邻班同学比拼背诵名著里的诗词;到初中,她开始读《史记》《后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。这或许承袭自她母亲的天赋。苓文的母亲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,上完中专就到工厂事情,天天三班倒。
“她自己不平,就买书上夜校,自考了汉语言文学。”阳台上的文学书籍,正是苓文母亲其时考汉语言文学时留下的。许多年以后,苓文才意识到,在面临运气这件事上,她母亲同样是个“不循分”的人。这种不循分也根植在苓文的性格中。
不循分的背后是一种自我主见,不安于现有的情况、不安于某种禁锢。在青春期,它以叛逆作为外壳。高中文理分科时,怙恃凭据自己人生履历提出建议,希望她选择理科,少走弯路。
“我一听就非选文科不行。”从那一刻起,她的生活开启了一系列抗争。挫败感从她进入省重点高中的第一刻开始,一直延续到高考后。
她并未考上理想的大学,但却选择了和母亲当年一模一样的专业:汉语言文学。高考竣事后不久,怙恃找她谈了一场:孩子成年了,得学着自己支付学费、肩负生活。于是,她在食堂打工、发传单、做翻译,提前到来的生活压力中断了任何梦想:“天天一睁眼想的是,明天、下个月的吃的,还不知道从哪儿来。
”履历过无助、挫败,她在大一下学期找到文案兼职,收入逐渐稳定下来。与现实生活的抗争,几多改变了她写网文的心态。大一下学期,她开始计划写一部网络小说,出发点是“想看看其他的赚钱蹊径”。她决议围绕熟读的《红楼梦》创作衍生故事,“我想试试到底行不行。
”她囤了20万字,开始一章章往外发。文章公布后不久,有粉丝开始留言和关注。她忐忑不安地看着收藏数,看它像一株火苗一样向上跃着,突破百、千,心底的焦虑转为欣喜、兴奋,又有一丝不确定与紧张。
“其时想的是,如果粉丝多一点,我就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。”当编辑发来私信签约,她连忙允许了;到达收藏尺度后,她开启了VIP收费阅读。
为了“站稳脚跟”,她开始学着以商业化的眼光剖析网络文学市场——分析榜单前十名的文风动向、拆解其文章结构和套路,“你不得不随时调整自己,去适应现在盛行的套路。”网络文学重塑了她的自信。
生疏读者的留言、打赏让她意识到:原来自己能写出大家爱看的故事。“我一直以为成就感挺匮乏的,需要一些工具……”如苦中尝蜜,她不惜一切投入其中,赶字数、冲榜,熬夜通宵,不在乎缺课。她以为自己缺乏的一部门被填满:“不管读者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,至少看过我的文章,我就感受很荣幸。
”随着读者增加,现实生活所带来的挫败感徐徐消解。到大学结业前,她公布了四本网络小说,依靠网络文学全职写作,每月已有四五千的收入。但在家中,这事就像房间里的大象。
苓文对自己的事情险些只字不提。从日常的攀谈碎片中,苓文的怙恃隐约知道女儿写网络小说,但既不予肯定,也不予否认。
这事像飘在空气中似有若无的霾。家里订阅了《小说月报》,母亲时不时地给表示,希望她走严肃文学这条路:“你写的,投投《小说月报》吧?”父亲多数时刻保持缄默沉静,只在网络文学“扫黄打非”时给女儿打来电话,厉声劝她:“小心点”。“他们基础不知道我在写什么。
”讲到此处,苓文盯着桌子边缘入迷。在网络文学全职写作这件事上,要获得怙恃的支持和认可近乎是一种奢求。
在这个公然的秘密下,怙恃指出了另一条看上去更“靠谱”的门路:考研。这次她妥协了——相比于从事一份新事情来说,考研不会连忙阻断全职写作之路。她一边继续网络文学写作,一边准备考研,至今已是“四战”。这种藏在宁静外貌下的反抗一直连续着。
她徐徐意识到,过上自己盼望的生活这条路,并不平坦。【人设与圈子】苓文独自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个单间里,没养宠物。
但她的作者微博号、作者动态上,时常更新着一只美国短毛猫的照片和动态。这些照片是她从养猫的朋侪那里要来的,是她“作者人设”的一部门:“猫很吸粉。”进入这行后,苓文很快就发现多数人都在营造人设。
早年混迹于百度贴吧,她就发现有人“一人分饰两角”,用截然差别的ID和人格在同个帖子中留言。在网络搭建的虚拟世界中,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差别的人格面具。
“营造人设是很关键的,你不行能袒露一个完全真实的自我,因为没有人会喜欢那么赤裸裸的工具。” 她也开始营造自己的人设。用于私人生活、追星、联络读者的三个微博号展现了三个截然差别的人格世界。在作者号上,苓文为自己营造的人设是“岁月静好的文艺女青年”——平静从容、心思细腻、爱猫。
她从朋侪那里借来猫的照片,看成自己养的猫一样晒动态、晒发展,借此增加粉丝黏性;也会偶然对着一片落叶揭晓感伤,晒晒精致的一日食。直到现在,多数现实朋侪还不知道她的网络笔名——笔名背后,是她与现实世界切割分散的、努力维护的另一个角色。
从容的人设背后,她时常处于焦虑之中。“在网络文学站,你只要一断更,基本上即是‘社会性死亡’。
”网络文学站高强度的日更新字数要求、“打榜”更新要求,犹如一头在身后追赶的巨兽,令她马不停蹄向前奔跑。众口难调,有读者看到相似情节说抄袭,或对故事生长不满足,一言不合就开骂、给文章打负分——有时,她一腔热血上涌,顾不得人设,在评论框里“骂了回去”;读者理想两个不相干的角色凑CP,她和远在另一座都会、素未碰面的编辑据理力争:“这人物决不能按读者说的改。他有自己的生长线,故事必须按着纲领走!”第一次遇到抄袭时,她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写手。
发在网上的短篇小说遭全本抄袭,而抄袭者是一个出过几本书、小有名气的网络作家。她发帖指控对方,效果对方粉丝蜂拥而上,反控她污蔑。谁人下午,苓文坐在电脑前,逐张截图、逐句反驳,敲到键盘发烫,眼睛发红——论坛沸腾一时,但没过多久,帖子沉了下去。这事像空中漂浮的纸屑般被人淡忘。
现在,纵然她开启了网页“防盗章”,新章节更新半小时后,仍会被同步粘贴到一些小网站上。“你没措施。”从最开始的瓦解、沮丧到接受现状,她感应自己像是庞大蚁群中的一只眇小工蚁,只能笃志前行而无力改变情况。
邻近考研时,她在粉丝群向读者请假,中断小说更新,专心温习。四战考研后,一个念头时不时钻进她的脑海:“万一一辈子都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?”有一刻,这种焦虑令她心生愧疚,感应难以面临怙恃的期待。她险些没能在作者同仁圈里交到什么朋侪。
网络文学作者群中鱼龙混杂,从19岁的大学生到40多岁的兼职写作者,半真半假的人设,加上盗文流行,大家对自己的作品内容三缄其口,生怕相互“抄梗”。多数作者是庞大、敏感而忧虑的,“几个作者群,都飘着盐酸舍曲林(抗抑郁药物)的味道。”苓文退了一部门群,回归到自己平静的写作世界中。
她边写作边追剧,看编剧王倦改编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庆余年》,期待哪一天,自己的作品也能被搬到荧幕上。“我想站到金字塔尖上。”她并不掩饰自己的盼望,“那种也不能说家喻户晓,但至少是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或者看过你这个作品,或凭据你作品衍生相关的工具。
”说完,顿了顿,又增补道:“这险些是所有网络文学全职写手都有的野心和盼望,即便最后实现的人寥若晨星。”时机曾经给她敲过门。
在编辑引荐下,她曾与改编队伍对谈,现实情况是:由于名气不够大,改编给予她的权限少、分成比例极低。“有点像骗稿,我不想委屈我的作品。
”她拒绝了。她有耐心等候有人愿意押更大赌注的那一天。【冷清与热闹】2019年8月,一位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在上海猝然离世,时年39岁,10天后尸体才被发现。
这则讯息惊动一时。“猝死”二字是飘在网络文学作者头顶上的一朵阴云。
好像饥饿的狼群围困,望着虚弱的作者,伺机而动。苓文一直听过这类消息,但在身体康健时,她并未太多想到这份职业带来的风险。
大学结业后,她回到厦门租了房。南方的湿润侵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,她买了台抽湿机,在这里开启了全职写作生活。
恒久熬夜、不纪律的作息对她的康健状况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影响。“其实我不算一个特自律的人。
”她把作息杂乱一部门归因于“任性的灵感”——灵感总是在深夜不经意到来。深夜,脑海里的情节画面呼之欲出,她集中精神,飞速将它们转化到文档上,一小时内,三千到五千字的新章节降生。“有时等存稿快用完了,再熬上个一天两夜。
”身体开始发出讯号。先是胃痛、痛经,随后医院排查发现身体有部件存在囊肿,其他病症接踵而至。但现实并没有因此而改变——网络小说的更新要求、榜单停止时间就在她身后不远处,存稿越来越少;她上网查新一轮考研结果,仍是专业课高分,政治英语拖后腿,几分之差与录取失之交臂。
她索性放下这一切,买车票到福州看病,旅途中偶然发现,这座都会的慢节奏生活、与家人拉开距离似乎能冲淡她的种种焦虑,于是决议在福州租房住下,放缓了小说更新节奏。到福州养病写作在多数人放假的周末,她全天闭门写作。社交运动少之又少。
虽然住在福州热闹的三坊七巷,但苓文少少出门,一般隔几天才去一趟超市,往冰箱里增补点干粮。冰箱里的速冻食品换不外几样:水饺、手抓饼、奶黄包、叉烧包、花卷、鱼丸;柜子里恒久屯着利便面。偶然兴起,她就循着东北影象,学母亲养一锅卤水,“一口吻卤它几十个鸡腿,冻在冰箱里,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热一热吃掉。” 这样的生活冷清吗?这个问题抛给她时,她想了想:“现实生活是挺冷清的吧。
”一次,她闭门写作一个月,险些未与人攀谈,一个月后再开口,突然发现自己一口尺度普通话失灵,竟开始吐字不清。“其时(心里)就是:不行,不能再这样待下去了。”她逃离昼夜相伴的出租屋,在市场上找了一份教师兼职,为小学生补习语文。
在下课铃定时响、小学生追跑打闹的补习机构里,她重新找回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络。“要说冷清也不全是。
其实你脑子里是挺热闹的——天天跟你相同的有读者、有编辑,天天要跟差别的读者打骂,问他们一万遍:是不是又去哪看盗文了,我可不背这个锅,你别以为我脾气很好。有那么多人跟你说话,你也要回应。
”网络文学圈如同一口始终煮沸的锅,充斥着各色声音,现实中的个体在其中找到回声。对苓文来说,每一句来自读者的共识和认同,都与现实的孤苦和冷清相抵,成就她不停寻觅的小我私家价值。
苓文也曾思考过:网络作家是不是可以从事一生的职业?“我原来以为它只能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事情,因为很少有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受接待。但我现在看到,还是有人可以做到。
既然有人可以做到,我也想试试。”搬到福州后,她开始重视康健,每个月到医院复查,努力保持心情愉快、改善作息,淘汰通宵写稿。她继续写作,也继续考研。但在历经考研频频失败、身体发出警告后,她想到了另一条或许更为现实,同时也是许多人在走的路:放弃全职身份,改为兼职写作。
她计划考下教师资格证,使用自己在语文上的天赋和积累,进学校或机构教书,同时继续网络小说写作。在小说完本的时刻,她偶然会想起小时候在阳台用书搭积木的那些下午,这是她脚下这条门路的起点。纵然终点不明,她也计划继续走下去:“我从小第一志愿就是要当个写作者。
无论如何,现在做这个,我还是挺开心的。”(应采访工具要求,“苓文”为假名。
)-END-作者 | 乔木林,青年作者。/佛系媒体人,小说喜好者。/配图 |《小妇人》剧照“我故”故事训练生造就计划,详情请戳:造就计划|加入“故事缔造营”,你就是未来写作之星!About us主编:鹿|本期编辑:或或Contact us投稿/商务互助/咨询微信后台留言 or 邮箱:wmsygsdr@163.com我们是有故事的人|华中科技大学出书社官方故事平台。
本文关键词:澳门十大正规网站排行榜,故事,成为,网络,小说家,是,一种,什么样,的,“
本文来源:澳门十大正规网站-www.hydqzjd.com
Copyright © 2008-2022 www.hydqzjd.com. 澳门十大正规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ICP备72808169号-4